研究生夫妻深山“寻虫记”,走进大自然,山中寻“精灵”
这只飞蛾翅面赭黄色,无明显斑纹,体型比一般飞蛾稍大,静歇时体态呈三角形,仿佛是一架“小型战斗机”。张超豁然兴奋起来,脑袋里储存的飞蛾图片像幻灯片过了一遍,他确定没有见过这种类型的飞蛾。3年后,国际动物分类学权威期刊确认这是飞蛾的一个新物种,它被命名为“芯语红鹰天蛾”。这是张超带领团队在四面山发现的第3个新物种,“芯语”,取自同为团队成员的妻子“张芯语”之名。
张超是重庆市江津区四面山森林资源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他的任务之一就是进山寻虫,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扎根大山近5年,日复一日行走在大山中,他和团队不断探寻着这片山里的“精灵”。
浪漫
以妻子名字命名新物种
在这个“80后”大男孩内心深处,对昆虫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热情。考研时他选择了昆虫分类学方向,也第一次知道了四面山,那里地处大娄山北坡余脉,植被具有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特征,被联合国生态学会专家誉为“天然物种基因库”……这都深深地吸引着他。
从东北林业大学研究生毕业后,他跨越千里,来到四面山。
初进大山,张超先在森林管护站锻炼。那段时间,他的工作就是巡山,蜿蜒崎岖的山路让他没少摔跟头,脚上磨起了水泡,但看到林间、草丛中各种见过或没见过的昆虫,他觉得“来对地方了”!
“能和爱人在山中寻虫,探寻大自然,是一件幸福的事。”张芯语曾经看到昆虫都要绕着走,如今在山里架灯、诱虫、辨虫,已是十分娴熟。
“小蛾子不全是丑丑的,有的比蝴蝶还美;蝴蝶也不只白色、黄色,还有的翅膀透明,有的翅面斑纹会随着季节的更替而不同……”受张超影响,张芯语读研时也选择了昆虫分类学方向,毕业后毅然放弃城里的工作,跟随张超来到四面山。
四面山森林资源服务中心副主任何俊琳告诉记者,林场管护需要科学的手段监测和保护生态。张超他们是林场的首批研究生,他带着团队在山里对昆虫方面的监测、研究,填补了四面山在这方面的空白。
3年前,意识到“芯语红鹰天蛾”可能是新物种后,张超便有了以妻子名字命名的想法。
根据《国际动物命名法规》,新物种的名称,采取“双名法”(属名+种本名,同时加定名人和定名年代),分别根据其形态特征、标本采集地、标本采集人等来命名。
张超在描述新物种的论文中写道:这个物种以张芯语——张超的妻子命名。张超以此表达他对妻子的爱,感念妻子多年的陪伴与支持。
(来源:华龙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