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佛盘歌传承人万朝珍:让文化遗产走出“深闺”
“正月逢春哟喂,好赏花……”朗朗上口的节奏,贴近生活时节的歌词,这便是非遗诸佛盘歌收录的其中一首《逢春歌》。今年78岁的万朝珍是诸佛盘歌的第四代非遗传承人,他从16岁开始就跟随父亲和外公学习盘歌,以前劳动强度大,唱歌可以调节劳作的辛苦。
诸佛盘歌传承人万朝珍在练歌。表现形式独特歌唱内容丰富诸佛盘歌是诸佛乡以及诸佛江流域的优秀苗族民歌,是重庆市苗族民歌的代表,是武陵山民族地区优秀民歌里的一朵“奇葩”。据介绍,诸佛盘歌以对歌为主要形式,歌唱者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盘歌,以盘诘对方致胜。以徒歌为表现形式,一般不用乐器伴奏。歌唱内容十分丰富,是以当地生产生活为主要题材,也有盘问历史起源、演绎历史故事和自然现象的内容。情爱也是盘歌中最精彩、最丰富的内容之一。其代表曲目有《石头背上长青苔 刺芭林里谈家常》《白脸小郎哥》《打鱼郎》《新织米兜焦咪黄》《扬州起火》《牛郎织女》《猫儿歌》等。广泛融入生活体现盘歌韵味诸佛江流域位于县城东部,是苗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苗族人口占98%以上。这里的苗族人民习苗俗、行苗礼、唱苗歌、跳苗舞。他们以歌会友、以歌传情,唱山歌成了他们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也为民歌的传承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原生态苗歌中的诸佛《盘歌》鞍子《娇阿依》梅子《包谷调》,在全国和全市享有盛名。记者了解到,诸佛的盘歌传承目前已经走进学校,万朝珍每周四都会到诸佛中心校上两节盘歌课,让师生零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让非遗文化活起来。“保护文化遗产就要让文化遗产走出‘深闺’,真正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走入人们的精神世界,继而实现保护、传承和发展。”万朝珍说。盘歌不仅体现了老百姓的生活场景,还有民间世俗。诸佛盘歌的演唱是即兴的,山间、地头、院坝都可以是表演舞台,不需要任何乐器。它的腔调有多种,每一位演唱者唱出来的盘歌都有不同的韵味。在诸佛百姓心中,诸佛盘歌就是天籁之音。民族文化瑰宝传承面临断代诸佛盘歌在民族文化及民族音乐的比较研究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取样与存史的价值。它广泛渗入当地社会生活,成为各族人民表达思想感情的有效载体。因其音型独特,曲调优美,还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民族音乐创新、创作的极好基础素材。当前,诸佛盘歌基本靠民众自由传承,盘歌是一群人对一群人,传唱需要人群集中的氛围。万朝珍说:“现在大家集体劳动耕作的情况越来越少见,年轻人普遍倾向青睐现代流行音乐,传唱的机会很少,出现了传承艺人断代的情况。”谈及当前面临的传承困难,万朝珍表示,目前正在打算找一位合适的传承人,把毕生所学传给他,同时也希望把诸佛盘歌发扬光大。据悉,在各级政府与相关部门的努力保护和传承人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传统音乐诸如《诸佛盘歌》等项目的传承保护已逐渐步入佳境,用心灵感悟文化,以行动保护非遗。(来源:苗乡彭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