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 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彭水同城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登录

    查看: 14946|回复: 0

    千年“盐镇”---郁山

    [复制链接]

    49

    主题

    191

    回帖

    3355

    积分

    教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55
    发表于 2016-12-22 22: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重庆 来自 中国重庆
           在重庆市东南部的彭水县(古称黔州)郁山镇境内,有一处古代井盐生产的遗址。其中盐卤的流程工艺和制作工具、设备等保存完好。郁山古镇,距离彭水自治县城56公里,曾经因盐而兴,因丹而兴。可以骄傲的说,郁山井盐是古代巴盐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历史记载证明,中国最早的井盐产地在长江三峡地区。井盐的开发和利用,在历史文献的记载中最早不过战国晚期,晋人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周灭后,秦孝文王(公元前250?前247年)以李冰为蜀守,冰能知天文地理……又识齐水脉,穿广都盐井诸陂池,蜀于是有养生之饶焉。”过去的盐业史研究者据此将井盐生产的开始推定在战国时期的成都平原周边地区。然而近年来,在三峡库区地下文物的抢救保护工程中,考古工作者发现和发掘了多处古代的井盐工业遗址,这些遗址的年代上限已经可以上推到了商代晚期,这为我们探索中国井盐工业的起源提供新的考古学例证。据历史记载,巫溪宁厂古镇境内的白鹿盐泉的开发和利用,开始于距今大约41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而彭水郁山古镇飞水井天然盐泉早在5000年前,便早为人类开采和利用,并以郁山为中心,向今天的渝、鄂、湘、黔交界处辐射,成为该地区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现代著名民族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任乃强先生在《四川上古史新探》一书中说到:“从煮盐、采丹、聚集人口、开发地方产业,到疏通水道运输,便是郁山地区文化的特点,奠定了‘郁山文化’的基础。”
        在距郁山镇约4公里外的中清河边,有一口古盐井——飞水井。相传蚩尤在涿鹿被炎帝战败后,便向南流徙,其中一小部进入郁江流域的深山。这里有一段古老而悠久的历史故事:一日,他们沿着中井河寻猎,发现一只觅食的梅花鹿,于是蜂拥追赶。终于,梅花鹿在悬崖飞泉下倒下了,并迅速消失。又累又渴的人们喝起了泉水,发现有咸味,他们便在此定居下来,取水煮食,筑石固井,呼为“倒鹿井”。即今天老郁山境内仍可见咸水渗出的老郁井,也将老郁山呼为“倒鹿山”。

       清代《彭水县志》及《酉阳直隶总志》载,郁山龙滩河(后灶河下段)边原有蚩尤庙,解放后被毁,当地盐灶商民将蚩尤当做“咸泉龙王”来供奉。咸泉龙王即主管卤水之神。为追祭九黎兄弟,郁山一带群众至今有“吃九皇斋”的习俗(彭水民间相传,九黎的生日为九月初一到初九)。从郁山盐灶商民的这些信仰可见,蚩尤部落或其部属确是郁山盐业的最早开发者之一。
       从传说和记载里,自从开发了老郁井,便拉开了郁山悠久的盐业历史序幕。任乃强在《四川上古史新探》中说:“在距今5000年前,郁山盐便开展起来了。与中原解池所在的华夏文化的诞生,约略同时。”老郁山盐业的开发,建立了因盐而立、因盐而兴,也因盐而衰的郁山古镇。老郁山位于中井河(原名中清河)左岸,郁(山)朱(砂)公路两侧,海螺山前200米,董家坪岩下,原国道319线横贯其中,将老郁山一分为二。老郁山与后灶、老街共同组成了郁山古镇,是郁山盐业的发祥地。老郁山境内共有5口盐井比较有名,依次为老郁井(倒鹿井)、凤仪井、新井(长寿井)、楠木井和飞水井。
       据《华阳国志》记载,飞水井是天然盐泉,受天气影响较大,晴咸雨淡。东汉时,聪明的盐工寻源进洞,筑石隔开淡水,提高了飞水井盐泉卤水的浓度,后来又学会了将咸盐提炼保存,开始了对天然盐泉的开发。先后凿成了鸡鸣、老郁(倒鹿)、伏鸠3口汉代盐井,基本满足了这一时期熬制食盐所需。
       唐代,在飞水井下凿盐井,称为“母井”,原来的卤井便称“公井”,形成公母奇观。唐至清末,又先后开凿了长寿、楠木、斑鸠、皮袋等盐井17口。直到明代,郁盐年产量在4至6千担。清乾隆年间,陕西人支贲到彭水,带来了煎盐的新技术,到嘉庆二十年(公元1816)前后,灶户多达81户,年产盐上万担,达到鼎盛。十里盐场,人声鼎沸,煤烟滚滚,灶光冲天,“昼看千人拱手,夜观万盏明灯”是当时最生动的写照,使郁山古镇近乎成了“不夜城”。
          民国时期,建成歧井、怡兴两井,卤水日产量数千吨。解放后,先后打凿黄泥泉、田坝、新皮袋和郁山一、二深井,日产高浓度卤水2000立方米,古井全部废弃。

       任乃强在《四川上古史新探》中说,郁山飞水井的盐“早在巴族尚未立国以前,即已成为这一地区人民的食盐来源”。这里的“这一地区”指的就是以郁山为中心的“黔中”,即巴南、黔西的大片土地,包括今天的渝鄂黔结合部的彭水、武隆、黔江、酉阳、石柱、秀山、利川、沿河、务川、道真等区县。春秋战国时期,巴国有巫溪盐泉,产量很多,不需要郁山盐供给,但在黔中,郁山盐是唯一的食盐供应源。楚国因受巴国的制约,很早就开辟黔中为“商于之地”,其“商人贩运郁山的盐,东以济楚,西入夜郎,南入武陵”。
       历代统治者十分注重郁山盐业的管理。唐肃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黔州设盐铁使,郁山设监,按月征收盐税。北宋设郁山盐井巡检使。元代设拘搉课税所。明代设郁山井盐课司署。清康熙设郁山巡检挂验所,乾隆时改为巡检署,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设郁山盐场官运分局。1912年,郁山设置榷税司署,实行“就场收税”。民国初年和抗战时期,郁山灶户曾增至104户,是建国前极盛的时期。
          郁山及其周边地区,因有珍贵的食盐、丹砂资源,又有郁江、乌江水运的便利,人口繁衍增长很快,其他地方产业也迅速发展。

       濮国早在巴、楚兴盛时就已经衰败。楚、秦为得到这个富庶之地,反复征战,最终秦国派大将司马错领10万军队灭了楚国,在郁山建立了黔中郡。汉代统一中原后,涪陵所辖区域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加速,人口增长很快。公元201年,将涪陵县分设为涪陵、丹兴、汉葭、永宁4县,置巴东属国都尉统辖,彭水郁山成为今彭水、武隆、黔江、酉阳、石柱、秀山、利川、沿河、务川、道真的中心。三国时,刘备改设为涪陵郡,彭水开始出现中央下一级机构。隋朝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在郁山设彭水县,属黔州管辖。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设黔州都督府,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置黔中道,彭水成为今渝鄂黔湘桂结合部约3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宋绍定元年(公元1228年)升黔州为绍庆府,直到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才废止。
       在数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特别是唐宋时期,这里的重要地位和显著功绩是不可能淹没的。而辉煌的造就者,无疑是这里的盐、丹资源。
          食盐、丹砂产业的兴起与发展,郁山成了古代聚集大量人口的地区。人们在不断壮大盐业、丹砂业的同时,发展了为盐丹生产服务的运输业、能源燃料业及其生活服务业,促成了商业的兴起与繁荣,形成了城市的雏形。

       今天走进郁山镇就会发现,盐业生产区、商业贸易区、古老府治区分界明显。基本上以后灶河为界,北部为盐业生产区,南部是商业居民区,再向西南就是涪陵郡所在地。在盐业生产区,沿中井河、后灶河两岸分布着多个食盐生产地,中井河的老郁山、中井坝,后灶河的后灶坝,以及两河交汇的南京街是集中煎盐地,至今还能够窥视到当年的辉煌。郁山镇自古是个繁华的小集镇,有“小南京”之称,居民人数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较彭水、黔江、武隆等县县城还多。
         盐丹文明是郁山文化的标志。关于这个古老文化,任乃强先生这样定义:“从煮盐、采丹、聚集人口,开发地方产业,到疏通水道运输,便是郁山地区文化的特点。”郁山文化是与巫蜑文化同时期产生的,以煮盐、采丹、聚集人口、开发地方产业、发展郁江乌江水上运输为特质的,由蚩尤、廪君、濮人等古老民族创造的,巴渝地区最古老的先进文化,是广大黔中地区主体文化,也是彭水文化的母体文化。

       1949年12月8日,中共彭水县委指派王庸为彭水人民政府盐场代理场长,恢复盐场一切工作。盐场经历了数次变革和技术革新,终因洪水灾害受损和质量跟不上时代步伐,于1984年3月29日被关停,转产烧碱、氯化钡等。
       因产盐,郁山在中国历史上走红几千年,失去了这个产业支撑,郁山近30年一直发展迟缓。加上国道319线几次改道,郁山逐步归于沉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官方微博:

    联系电话:

    023-78455338

    官方公众号:

    官方微信

    手机APP下载:

    官方微信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网警备案     
    渝公网安备 50024302000109号
    渝B2-20200332 | 渝网文(2020)0824-106号 |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 500038211002 号

    QQ法律声明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彭水同城网 渝ICP备14009810号-2 Discuz! X3.4 Licensed Powered by © 2001-202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