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 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彭水同城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登录

    查看: 11747|回复: 0

    重庆市彭水县鹿鸣乡有个蒙古村,成吉思汗的后裔在此隐居

    [复制链接]

    1

    主题

    0

    回帖

    5

    积分

    来宾用户

    积分
    5
    发表于 2021-12-16 09:2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重庆 来自 中国重庆
    彭水县鹿鸣乡向家村生活着1000多口人,这以前多口人中绝大部分都是成吉思汗的后代。成吉思汗是蒙古人,蒙古人应该生活在北方宽广的草原上,为何有蒙古人生活在重庆一个小山村里,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但回头又想古代兵荒马乱的年代又有什么不可能发生的,更何况已经隐居在这个小山村400年的14代人。





    发表过两篇关于成吉思汗后裔隐居重庆山村的文章,一篇是万盛经开区金桥镇星河村余氏家族古墓群,还有一篇是丰都县包鸯镇飞仙洞村余氏古墓。两处地方都是成吉思汗铁改余,祖上是元朝末代宰相铁木健被明军追杀,带领九子一胥从北方一直逃难到湖广后更名改姓,还留下一首口头诗便于乡人。后有小部分于明末清初湖广填川进入四川,现在在重庆和四川听到说是成吉思汗后裔也就不足为奇了。





    进入村口就能看见一座碑牌,上面用汉字和蒙古字写着蒙古风情特色小镇欢迎你,看到这几个字的时候对于蒙古人的疑惑就消失了。进入小山村后看见一栋三层楼房,楼顶上还有蒙古包,看到蒙古包后更加坚定这里的村民绝对是蒙古人后裔。这支蒙古族后裔又是为何而来这里,又是何时来到这里隐居的,说来又是一段小故事。





    明末清初的时候,满清朝廷为镇压西南和两广一带的反清复明势力,大举进兵西南。说是镇压反清复明势力实则是围剿吴三桂和西南土司,铁木健九子中有有一位将铁改谭生活在奉节县一带生活了200多年繁衍9代人近1000多人口。明朝末期有一位叫谭启鸾的成吉思汗后人参加明朝军队,明朝被清军推翻后谭启鸾跑回奉节躲避。清军进兵四川围剿反清复明势力,谭启鸾参加过明军而被清剿的对象。谭启鸾为了躲避清军追杀,不得不带领家眷外逃。





    谭启鸾乘船沿着长江上游而去,又顺着乌江逆流而上,来到彭水县,看到这一处地方人烟稀少,山林茂密很适合躲避追杀就在此落业。恰巧的是此时正值湖广填川兴起,谭启鸾本想以湖广填川的身份来骗过当地官府在此地落业,最终瞒不过官府。好在当地湖广填川刚落叶不久的张帮墨为其证明同一处而来此地落业,谭启鸾就此有了落脚的地方。





    张帮墨的老婆姓谭,听说谭启鸾是本姓氏后觉得是缘分,谭启鸾就以小舅子的身份为暂时居住在张帮墨家。谭启鸾上山打猎,看到这处地方的山类似蒙古包,本身有蒙古族血统,看到类似于蒙古包的山体感觉就像生活在蒙古草原上一样谭启鸾就在此地开荒落业。谭启鸾在明朝军队中当过小官,有文化又很能干,不出几年已将这一片开发得井井有条,从此不再为生存而发愁。





    谭启鸾在这里落业至今已经繁衍400年14代人1000多口人,这位大爷是谭启鸾的第12代后人将近80岁。走进大爷的屋里,家里面的摆设还能看到蒙古族的习惯,包括大爷的长相汉人有丁点的区别。不过铁木健的后人生活在这边都有500多年,谭启鸾的后人生活在彭水县这里也有400多年,基本上已经汉化,跟我们的生活习性没有太大的区别。





    这里居住的房子大部分都是木质结构,而且修建的房子都是由几户人家连接在一起的,这种房屋修建风格跟以往去游玩的时候看到的蒙古村,特别是重庆和四川两地的基本相似。以前很多人都收铁改余是历史上的一个笑话,本人持有不同态度,而铁改谭也是真的有可能。元朝被明军推翻后,生活在关内的蒙古人都要遭到追杀,而且当时的汉人又很痛恨蒙古人。为了能够生存下去也只能将蒙古姓氏改为汉姓,还得学习汉族的生活习惯,才能够生存下来。





    尽管说有将近1000多人口,但是进入村内却发现很少人,少人当中绝大部分都是老年人。跟老人的聊天中才得知现在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其实这个也不奇怪,川渝两地的农村大多数都是如此,特别是远离县城的小山村,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很多。山村里还能够看到老人生活还算好,有些连老人都看不到都成废弃村了。





    说一下川渝两地蒙古人后裔的由来,元末宰相铁木健为躲避明军追杀而往南逃,为了不至于全家覆灭将铁木姓氏改用汉姓。九个儿子中七个儿子改余姓,一个改向姓,一个改谭姓。五个儿子迁入四川,四个儿子和女婿留在湖广一带。后因各种原因现在铁木健后人已经分散于全国各地,不过铁木健后人有一个规定,余姓、谭姓、向姓三者不得通婚。那是几百年前的家规,都500年过去已经出五服,三姓之间没有血缘亲近,想必通婚也不会有近亲结婚的说法。能不能守住这份家规,或许也只有余姓、谭姓、向姓三家人才知道了。


    本文是记事性文稿,见物说物,见其所想,所想所写,如有不对的地方,敬请大伙谅解。谢谢广大读者阅读本文稿,敬请给予建设性意见。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来源:腾讯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官方微博:

    联系电话:

    023-78455338

    官方公众号:

    官方微信

    手机APP下载:

    官方微信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网警备案     
    渝公网安备 50024302000109号
    渝B2-20200332 | 渝网文(2020)0824-106号 |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 500038211002 号

    QQ法律声明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彭水同城网 渝ICP备14009810号-2 Discuz! X3.4 Licensed Powered by © 2001-202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