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 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彭水同城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登录

    查看: 82279|回复: 0

    彭水地名书法活动之二十二:梅子垭——讲述一个乡镇和重庆母城一代人的特殊的情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17 10:04: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重庆 来自 中国重庆
    “渝江恩育巴山志,乌岭情结彭水魂”
    “游子春来折杨柳,故乡人到问梅花”


    这是彭水一个镇在进入该镇的牌楼上的楹联。讲述了一个乡镇和重庆母城一代人的特殊的情缘。这个乡镇成为重庆母城一代人的魂牵梦绕的乡愁。


    今天的地名故事,带你走进梅子垭。


    1.jpg


    地名来历


    2013年,重庆市政府批准撤销“梅子垭乡”,设立“梅子垭镇”。


    1981年,四川省政府批准“双鹤乡”更名为“梅子垭乡”。


    1936年,“双合乡”与“鹤立乡”两乡合并,各取一字得名“双鹤乡”。


    1933年,“马家乡”改称“鹤立乡”。


    1912年,设立“马家乡”。


    《彭水县志(光绪本)》记载:“梅子冈场在马家党 以三八为市期”。同时记载了全县二十七乡,马家党与其他二十六乡共同组成彭水27乡。


    《彭水县志(同治本)》记载:“马家党 县南二百四十里,与酉阳界 梅子丫场在马家党 以三八为市期”,同时还记载:“其马家等地以民户寥落,称之曰马家党”
    《彭水县志(康熙本)》记载的全县26村有马家村。


    彭水沿用的古地名“梅子”较多,这些地方从来都没有梅子树。潘光旦1956年到彭水调查民族问题时指出,“梅子”是“比兹卡”的音译。也有学者认定,“梅子”是巴人对白虎的称谓。“白虎”是巴人的唯一的图腾。巴人的一支被称为“白虎巴人”。今天鞍子镇有“白虎场”。古代在今天渝中区小什字一带建立巴国国都的巴人,就是从乌江到涪陵再到重庆的崇尚白虎的巴人。


    清代川东道张九镒也对梅子地名发出疑问。他在《梅子关》诗中写道:“问关梅止渴,到此了无梅。何似金茎露,清凉浥一杯”


    3.png


    剪不断理还乱


    彭水是湖广四川的一个中转站。一些对家族历史渊源感兴趣的人,看到移民家谱中记载迁徙地梅梓村、梅梓堡、梅梓乡、梅子乡,就理所当然的认为是今天的梅子垭镇。其实不是。


    《彭水概况(彭水县政府1940年编)》记载“鹤立乡 场市 梅子垭场,一三八为场期”


    《彭水县志(光绪本)》记载:“鞍子头场在梅梓乡 以四九为期 梅子冈场在马家党 以三八为市期”


    《彭水县志(同治本)》记载:“鞍子头场在梅梓乡 以四九为期 梅子丫场在马家党 以三八为市期”


    《彭水县志(康熙本)》记载当时彭水有26村4镇中有梅梓村、马家村。


    原来清代的梅梓村、梅梓堡、梅梓乡以及民国年间的梅子乡是今天的鞍子镇。这给不少研究彭水历史的人带来了误会。这也是地名历史上的一个奇观。


    双鹤乡也给地名使用带来一些混乱。“双鹤乡”时代,彭水还有一个“双合场”。双鹤乡的驻地不是双合场,这也给地名使用带来一些混乱。


    2.jpg


    重庆知青档案陈列馆


    梅子垭镇利用百年四合院建设了“重庆知青档案陈列馆”。重庆知青档案陈列馆的前言《为了民族的生生不息》说明了建设的目的。全文如下:
       
    一九六九年初春,乌江山寒水廋,一艘艘小轮溯江而上,载来一一批又一批少男少女。


    一句“最高指示”,将他们从西南重镇重庆,撒入乌江上游彭水县两岸那近乎原始状态的大山里。他们被简称为“知青”。


    年复一年,被“移栽”到这里的“小树”,艰辛地长出一圈又一圈的年轮。


    招工大潮突如其来,几年间,“知青”一批批或返回重庆,或进县城。


    大山恢复了宁静。


    十年过去了,二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少年步入中年。他们蓦然发觉内心深处那永解不开的情结。


    二十年来,他们一次次返回那翻不完的大山,在曾经接纳他们的那山那湾、那梦绕魂牵的土地上,为似乎中段的历史写出新篇章——因为有共同的历史,他们要和山里的乡亲们携手创造共同的未来。


    然而,在有意与无意的忽略中,今天,那一段历史正化为碎片,渐次飞散。


    让这段历史的河床从新复苏,唯有注入记忆的活水。


    搜集历史的残片已刻不容缓。


    于是就有了这座陈列馆。


    也许是一个蒙着愧疚之尘的片段;也许是一个含泪代笑的经历;也许是一个刻骨铭心的镜头;也许是永生难忘的一瞬;也许就是一件当年见惯不惊而今绝迹的小物事;也许是一个当初并不经意而今却令人震撼的细节......


    这些残片、断面、点滴,集合起来,将再现那一个时代,描摹那一类生存,复制那一种生态,还将还原那一段不该忘记的国情、政情......


    正因为如此,这一切不应该专属40后50后。


    为着明天,今天已渐老区的40后50后,必须留下这笔历史遗产。


    为了民族的生生不息,请你记住——


    “没有共同的历史,就没有共同的未来”


    4.jpg


    佛山寨


    佛居西天恋此山,点化鹫岭奇观。
    羽客千里负经担,梵音绕云端。
    木屋错落层林间,鸭塘雎鸠关关。
    杏雨飘飞月阑珊,举杯邀婵娟。

    一位游客,到佛山寨,喝了糯米酒,吃了农家菜,流连忘返,仿《临江仙》,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佛山因此得名。。佛山下四周小山环合,中有一塘,塘终年有水。依山而建的木屋星罗棋布的分布在四周,掩映在翠绿的银杏叶中。


    这里被称为“佛山寨”。


    近年来,佛山寨乡村旅游发展很好。以“银杏山庄”为代表的农家乐发展很好。保留了农家院落的情趣,保留了古老的饮食习惯。让人体会到自然的宁静与天人合一的惬意。


    这里保留的古老的饮食习俗有炒茶叶、酸水豆腐、食糯等。


    吃茶叶,可能是中国最古老的吃茶习俗,今天人们还把喝茶叫做吃茶。白果山庄,把茶叶炒好,摆入盘中,作为一道菜品接待客人,是中国古老吃茶习俗的延续。


    豆腐是制作食用历史已有近2000年,形成了南豆腐、北豆腐两大体系。历史上,北方地区多以盐卤点豆腐,豆腐较硬,称为“北豆腐”;南方地区多以石膏点豆腐,


    豆腐松软,称为“南豆腐”。梅子垭却习惯吃酸水豆腐。这更是古老的饮食习俗。


    “从食糯文化来看,南方稻作文化区的各民族都有食糯吃糍的风俗。从某种程度上讲,食糯吃糍是南方土著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实际上是中古南方民族饮食文化中食糯的遗存”。食糯在梅子垭等到很好的传承。


    “豆腐砌墙,糍粑做浆口泥”,是梅子垭人经常念叨的一句话。说明了该地农业生产条件较好,也是食糯文化的明证。这也许和族群的迁移来源有关。


    5.jpg


    倒插白果


    梅子垭土地肥沃,水稻生产历史悠久,群山拱卫,是一个封闭独立地理单元,移民历史久远。 南宋淳祐十一年(1251年),就有移民从江西新喻县迁来。留下了“何打伞、邓背狗、谢客人、冯任二姓打摆手”以及“倒插白果”的故事。故事说明了人口来源的同时,也是移民带来物种的证据。“倒插白果”是移民艰辛之路的写照。也印证了“湖广填四川,双眼泪不干”。


    梅子垭移民来源较为广泛,持续朝代多。如:清代同治碑文记载:“我三世祖俸明公者,宋封威勇大将军、光禄大夫,占国公七房长孙一登翱公子也。公讳显章,与胞弟俸信公昆季二人,发迹两江,以摄服南蛮建功。俸信公宋封节武大将军,奉勅留守黔南,公镇守蜀东绍庆府,即今彭邑是焉。”


    《彭水县志(98版)》记载:冯廷俊 江西人。洪武间,迁庙池冯家屋基,再迁老屋湾(梅子垭乡鸭塘村四组)定居。


    7.png


    盈隆县


    《彭水县志(同治本)》:“洋水废县 《通志》在县西南。《元和志》:县在黔州西南一百六十里,武德二年,于今县东一百六十里置盈隆县,贞观十年,移于今理,先天元年,改为盈川,天宝元年,改为洋水。《九域志》:嘉佑八年,省为寨,入彭水。熙宁二年,又改为镇。《旧唐书》:武德二年,分彭水地于巴江西置盈隆县,属黔州;先天元年,避太子讳改曰盈川,天宝初,改曰洋水。今彭水西一百五十里有地曰洋水坝,即古县治也。”


    《彭水县志(光绪本)》:“洋水故县 《旧唐书》云:武德二年,分彭水地置盈隆县。《元和志》云:初在县东,贞观十年,移西南一百六十里,先天元年,避讳改盈川 。天宝初,改洋水。《九域志》云:宋嘉佑八年,省为寨,入彭水。熙宁二年,改为镇。今县西洋水坝地,即古县治也。”


    《四川省彭水县地名录(彭水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 一九八四年十月)》:“官衙坝 相传,唐初曾置盈隆县于此,后迁洋水坝,此地即名官衙坝。官衙大队驻地”。
    官衙坝位于梅子垭镇佛山村。官衙是当地沿袭至今使用的古地名。当地已没有人能说清官衙坝地名的来历。


    唐朝于公元618年建立,经历大的战乱后,全国人口只有200万户。立国之处,发展粮食生产,繁衍人口,是国家的首要任务。公元619年设置盈隆县就是这样的背景。梅子垭一带拥有成片良田,粮食生产条件好,利于达到这个目的。从地名学的角度分析,“盈隆”可能寄予经历战乱后的中央政权“府库充盈”的希望。


    8.png


    家贫子读书


    2020年,梅子垭镇有78人考上大学,其中建卡贫困户家庭45人,非建卡贫困户33人。联合村建卡贫困学生马银考上了北京大学,是本年度彭水唯一考入北京大学的学生。


    “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


    这一古训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精神在梅子垭得到很好的传承,这种局面的形成,可能和梅子垭人的族源和农耕文化发达有关,也可能和重庆知青在梅子垭的影响有关。“梦里观书习汉隶,田间习字趁闲暇。枯枝为笔坡为纸,学海有涯勤为舟”。一位1969年的梅子垭知青回忆插队时孜孜求学的经历,写了这样的诗句。梅子垭人对教育的重视,名列全县之首。全县以乡镇为单位统计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梅子垭估计也是最多的。贫困学生考入北大,梅子垭优秀人文传统影响熏陶是基础,脱贫攻坚的各项政策支持是决定性因数。


    马银说:“这次能考上北大,除了自己的努力外,更离不开国家出台好政策。近年来,全县上下大力实施脱贫攻坚,让我看到了家乡日新月异地变化,真正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一个农民的孩子,如果没有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投入,在家庭人口多、开销大,生活比较苦的环境中,我很难想象可以安心求学,进而让自己从农村走向城市、从小城市走向大城市。因此,要特别感谢党和政府提供的这种教育上升通道。”


    梅子垭镇有独立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单是幼儿园新修就投入500多万元。“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的优秀人文传统,在新时代为教育脱贫和和梅子垭的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9.png

    书写新时代——彭水地名书法活动作品展示: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11.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官方微博:

    联系电话:

    023-78455338

    官方公众号:

    官方微信

    手机APP下载:

    官方微信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网警备案     
    渝公网安备 50024302000109号
    渝B2-20200332 | 渝网文(2020)0824-106号 |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 500038211002 号

    QQ法律声明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彭水同城网 渝ICP备14009810号-2 Discuz! X3.4 Licensed Powered by © 2001-202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